时代面前,人们将何去何从?—读骆驼祥子有感

祥子,一个旧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本是满怀希望,努力奋斗的人,却又因何而走向堕落,变成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这几天,我阅读了老舍的著名文学作品《骆驼祥子》,从中找到了答案。

祥子作为一个农村人,到北平来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努力拉车,能买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洋车。因此他日以继夜的为每一位客人拼命拉车,自己节衣缩食,终于买到了第一辆车。但此时中国正处于清亡后各路军阀混战的时代,试想一下,若是我有些积蓄在此年代,定也不能独善其身,或是被大兵、将领抢去些钱财,也可能房产直接被那些军阀给征用了,亦是被诬告陷害一罪名,要是法官收受贿赂,那一身正气的人无非是被关入牢中折磨致死,若有幸出来,那也必然人财两空……以上种种设想还是以有些钱财像曹先生的中层民众为背景展开的,那底层,似祥子一般的人民定然是更处在水深火热,被剥削压榨之中的。祥子的丢车,被孙侦探敲诈不就是缩影吗?

旧社会的黑暗不仅使祥子失去了物质财富,还让他的精神变得扭曲。

祥子身边有许多和他同命运的人,小马儿和他的祖父就是一例。他们也是出身悲惨,以拉车为生,本以为能顺利过完这一生,可小马儿却因家中没钱而病死了,老马也被迫转行,看清了大环境之中不能独自安好的道理。我猜祥子应是从他身上看见了自己的缩影,再加上虎妞和小福子的悲惨离世,他的一颗奋斗的心彻底被击垮了,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我要是在此环境中,或许可能可以继续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但也大概率像祥子一样,走向自甘堕落的道路,毕竟我失去了所有生活的希望,所以祥子走上穷途末路也或许是种宿命啊!在滚滚的社会洪流之中,有些人走上了潮头,一时风光无限,也有些人因其陈旧的观点被掀翻在地,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新的挑战,旧社会祥子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缩影,那作为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更应该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让我们以梦为马,奋斗拼搏,不负韶华!

无烟的呼吸,健康的选择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家人在一家热闹的餐馆聚餐。正是午餐时间,人们围坐一桌,享受美食。正当我沉浸于美食的香气时,一股刺鼻的烟味打破了这份和谐。原来是旁边一桌的客人正在吸烟。我环顾四周,发现许多人都露出不悦的表情,显然也受到了二手烟的侵扰。虽然记忆已有些模糊,但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吸烟对公众的不便。

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自身,更对周围的人造成二手烟的侵害。父母说他们儿时总能见到有人公然吸烟,烟雾迅速扩散,让周围的人非常不适。这种行为既是对自身健康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十年前,北京出台了《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这一条例的实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今,几乎看不到有人公然吸烟了。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我亲身体验了这些改变。

有次在公交车站,我正在等车,旁边突然传来了一阵烟味,我扭头一看,是个男士刚刚点燃手上的烟。我走上前去提醒他这里是公共场合,他点点头,默默掐灭了手中的烟。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控烟的认可。

曾经在电影院,原本昏暗的环境中总被烟味所笼罩,但现在,随着控烟的深入,观众们都能在一个无烟的环境下享受电影带来的乐趣。这样的观影体验更加舒适,也更能专注于电影本身。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控烟之路仍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继续倡导无烟文化,提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同时,对于那些在公共场合吸烟的人,我们也要给予提醒和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无烟的公共环境。让清新的空气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让每个人都能呼吸到健康的气息。

天安门背后故事

这是天安门,古时称承天门。六百年前明代工匠规划设计并修筑了这一座宏伟的宫门。六百年来,它挺立在中轴线上。它正中央的门洞,是皇帝次次出宫的御道,轿辇浩浩荡荡数以百计的通过,在御道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辙印。清亡后,这里再也不是普通百姓遥不可及的皇城正门,而变成了进入故宫博物院的入口。开国大典时,毛主席站在城楼之上,严肃地宣布新中国成立。

为了方便通行,城楼前的长安街渐渐拓宽,两侧的宫墙逐步拆除,原本位于城楼前的中华门也荡然无存,天安门前的布局已然改变。但世事总有两面性,在古代建筑消逝的同时,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城楼旁朱红色的观礼台可容纳上万人;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前方,碑身上金色的文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灿烂夺目。此外,日复一日的升旗仪式吸引着全国各地上千万游客不辞幸苦地在东方欲晓时争抢着跑到近前,只为有个好位置一睹国旗风采。所以,天安门前每天都人潮涌动,它已然成为了北京的地标,国家的象征,开放向世界的窗口。我幼时便与天安门结缘,自小至大,大抵每年总要去上几次。每逢阳光明媚的周末,爷爷便备好午餐,携我在天安门侧阴凉处的长椅上休息。坐于此处,清风徐徐,望着红墙绿树蓝天,思考着几百年物是人非,自是心旷神怡。不久前,我成功预约上了天安门城楼的门票,于是第一次登上城楼。我千百次从下方穿过,这日一上城楼,顿觉视野开阔,有庄严之景非同寻常所见。城楼通体鲜红,内部三面屏风环绕出会客室,顶上悬着数座六面金黄的玻璃吊灯,上部分支出三小灯,均缀着中国结,屏风上是大气磅礴的山水图,总体装饰在喜庆活泼中透着端庄美丽,虽不是金碧辉煌却也流露出中式之美。楼外数面红旗迎风飘扬,站在毛主席曾站过的位置,见到开国大典时所用的话筒,我仿佛穿越时空,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浮在眼前,恍如昨日,我的内心不由自主的汹涌澎湃。如今的祖国繁荣富强,新时代,我们更会奋发向上,砥砺前行,创造更美好,全面现代化的新中国!

给市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市长,

您好! 

我是北京市的一名中学生,我给您写这封信,主要是对我在北京景区参观时发现的一些不足提出我的建议。

首先,我发现景区景点导览牌的标识不清,许多指路牌年久失修,上面的地图和文字也因为阳光的照射而模糊,颜色变淡,使人难以分辨法到想去的地方。例如圆明园这种规模很大、游览点众多的景区,如果外地游客没有纸质游览图,那会对旅行带来不便,所以提升清晰明了的指示标识势在必行。而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建议景区可以使用更多的智慧导览屏幕。现在在市区内的城市便民公园中已经开始建设电子屏幕,这些试点可以作为范例,推动北京旅游的智能化。

其次,景区开发并没有全部做到位。以颐和园为例,还有万寿山前的几处已修复的楼阁殿宇并未开放,颐和园博物馆的展陈也没有亮眼的文物,尚待提升。城区内如故宫后的大高玄殿,南池子的皇史窥,以及故宫内北侧的建福官花园、养心殿、宁寿宫花园等都已维修多年,或不开放,或能从门缝中偶然看到几次。倘若文旅部门与景点主管单位能够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开放区域,并对展馆内的文物展品提高质量,推动文物的流动性,使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国宝级文物不拘泥于某一博物馆的一个展柜中,而是在多个具有接待参观条件,有足够先进的展览环境保证文物不损坏的博物馆间流动参展。这样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使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参观,还能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客流,可谓”一举三得。

我相信,北京这样一个拥有上千年建城史的古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胜地,一定会在不断的升级更新中满足游客的高需求,为其他城市作出模范,打出一张幸福旅游的城市名片。北京景区的发展也定会不断前进,不会停歇。希望市政府会对上述问题改进!

此致。

敬礼!

《望蓟门》赏析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此诗是唐代诗人祖咏所作。当时正值开元盛世,诗人希望为国立功,经过蓟城时见到边塞景色有感而发。

这首诗首句燕台是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战国时,台上曾放有黄金用来招贤纳士。自此之后,燕台就是读书人用来抒发远志的意象。而诗人一登燕台便心生震动,发现此地号角声震天动地。原来是古时汉代的军营,烘托出一种浓郁的战争肃杀之气。

颔联主要是描写诗人望见的景色,远处有无边无垠的积雪,太阳照射下散出刺眼的寒光。边塞初晓的曙光之中,诗人仿佛看见了代表军队的旌旗在晃动,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如此景色也定会让诗人心惊。

颈联中一个侵字,使我仿佛看到了胡人入侵,两军交战,沙场上烽烟四起,连天上的明月都被这烽火的浓烟遮蔽了。可见战争一定是十分惨烈的。我读来也觉得心惊胆战。

第六句点出了北京城的位置,蓟城北依燕山山脉,东南临渤海。燕山高耸入云,渤海浩浩荡荡,如此带山襟海的壮阔之景更是令人惊叹,军事重镇果然名不虚传。

尾联用典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投笔吏是东汉班超,他本以抄书为生,后来立志报国,放下笔感叹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最终征战沙场,因功封定远侯。请长缨是书生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受长缨,为国平定南越,随后带兵出征。两个典故意在表达出诗人胸怀大志,虽已老年仍然想为国出征,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本诗用一个望字贯穿全诗,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

游五塔寺记

盛夏,蝉鸣不止使游人添了几分燥热。正值周末,转过清幽的小巷,在一片水泥森林中间赫然出现了一座青石古塔,这闹市中的秘境-五塔寺,引得我前往一览。

刚入大门,眼前就是一座高台。台上空无一物,而台身上却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一旁导游介绍:这便是五塔寺的大殿遗迹。我凑上去欣赏,从它广阔的台面可推断出古时这里必有一座宏伟的寺庙。也可猜想当年也定有众多僧侣在此修行,一定是辉煌盛大的。

而今,抬头向上一望,屹立百年的古塔正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为现代快速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怡养心灵的地方。走近端详,古塔上密布石刻佛像,历经风雨仍然清晰可辨。它们寄托着古代信众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凝聚着先辈工匠的智慧。那些佛像眼睛微闭,盘腿正坐,有些双手合放于胸前,有些将手平放在腿上,都是一幅泰然自若、处变不惊的样子。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嘴角上扬,挂着神秘而又慈祥的微笑。当我的眼神扫过时,这微笑似乎有种魔力凝固住了时间。我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被震撼于那宁静之美。塔身虽无任何华彩之美,但那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雕刻,却是震人心魄的。

我在塔前伫立,许久才回过神来。举目四望,数不胜数的石碑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古塔周围。它们来自四海,因为保护文物而汇聚于此。我走到一个石碑前,石碑上雕着祥云龙纹,碑身上方正的楷书文字记载着五塔寺的前世和为何修建这一大寺。文字虽有所残缺,但是在当今我识读时,仍能了解古人所传达出的意思。清风拂过头顶,我抬起头来,粗壮的银杏树挥舞着枝桠,小扇子似的叶片摇曳着。导游笑着说:”这古树也已经有六百年的高龄了,它与佛寺同寿。”它似温柔的老人,笑看风云,静静地守候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我从喧闹的都市生活中”慢”了下来,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沧海桑田,时代的变迁。古树、古塔迎接着一轮轮的四季变化,凝视着一批批从古至今的人们,时空的苍茫广大之感油然而生。游五塔寺,不仅陶治我的心灵。还使我佩服了中华历史的悠久。五塔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定会被世代人们景仰,保护和发扬传承下去。